5月9日,《中国石化报》对北京化工研究院助力可降解地膜大规模铺覆进行报道。
北化院助力可降解地膜大规模铺覆
4月19日,北京化工研究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合作,在北京密云净鲜园示范基地的花生地,铺覆2亩农田的PBST地膜。截至5月6日,花生已破土出苗,透明的地膜下附着水珠,保护了作物根部的湿度和温度。
“目前地膜的状态很好,使用性能与传统地膜没有明显差别。”试验田管理人员发来现场照片。一直到明年秋收,北化院将持续追踪地膜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保持情况和后续降解情况,以及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对第二年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开展土壤毒理性分析评价。这些试验数据将为我国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评价技术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PBST地膜是北化院自主开发的可降解地膜,不添加任何对土壤、农作物有害的添加剂,在阳光、空气和细菌的作用下可完全降解,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农科院已把该合作试验项目列为示范工程。
春耕时节,北化院在天津、内蒙古、北京、宁夏、陕西、甘肃、新疆、辽宁等地广泛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铺覆试验,面积超3万平方米。他们积极参与针对马铃薯、小麦、花生、玉米、决明子等多种类作物的铺膜试验,根据不同作物对地膜幅宽、降解周期、力学性能、阻水性能和铺设要求进行调整。
“对于地膜来说,可降解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通过精准调控,让地膜的使用性能和降解性能达到平衡点,让可降解地膜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既满足阻水保墒需求,又能自然降解不污染土地,是研发的关键。”北化院PBST技术研发负责人祝桂香介绍。
近年来,北化院在新疆棉田铺膜约40亩,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试验效果,为地膜力学性能、增温保墒的提升提供了珍贵的试验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地膜降解,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地膜状态,验证可降解地膜诱导期是否与作物生长相匹配。”祝桂香介绍。
下一步,北化院将继续跟踪试验田地膜使用情况,针对各地作物生长情况和地膜降解情况改进产品性能,力争实现地膜与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精准匹配,为PBST工业化生产和牌号开发做足技术储备,为绿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